蜂产品,这一古老行业,在其诞生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不被大多数人所知,而就在近期,却被推在了风口浪尖上,制假、掺假风波不断。舆论的爆炒,使这一行业暗育的痈疽依然在深层的发酵,这将是蜂产业的寒冬?还是产业必经的拐点?
掺假为何成为潜规则?
日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连续曝光蜂蜜、蜂胶等蜂产品掺假、造假问题,在当前食品安全频发的社会阶段,显得极为敏感。那么为何掺假会成为行业潜规则?记者调查后发现,造假掺假猖獗背后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市场需求的暴涨和蜂产品的稀缺。
蜂产品作为天然的营养保健佳品,伴随着国人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提升,近年来其价值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异常天气的影响,导致蜂产品原料的严重减产。
需求的持续旺盛和蜂产品的稀缺两种相互叠加的因素,势必导致蜂产品价格的飙升,而产品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掺假者有利可图,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制假掺假制造商背信弃义,将道德、责任抛之脑后,进行掺假。
虽然国家监管部门从未放松对蜂产品的监管,从2005年就开始制定和实施蜂产品国家标准和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为蜂产品的质量监控提供执法依据,但是掺假制假者都是化学高手,加之当前的国家标准检测体系对设备、技术和资金都有极高的要求,需要送至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进行检测,而且,标准中的感官检测对收购人员的专业性和责任感也有要求,致使造假者可以蒙混过关,成为行业潜规则的重要原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显然,这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央视的曝光和媒体的大规模跟踪报道,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整顿行业、清理不合格产品,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但是,对整个行业的伤害也很大。
首先反应的是消费者对所有蜂产品的信任危机,媒体的轮番轰炸,使得本来就对蜂产品知之甚少、缺少辨别方法的消费者显得更加迷茫和不适,让不少常年吃蜂产品的“铁杆粉丝”都产生了几分担忧,“在国家权威部门拿出鉴定结果之前,再也不敢吃任何品牌的蜂胶了”,在记者采访时,一位消费者如此表示。
行业中一些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实行规范化生产的企业也在这场风波中受到波及,苦不堪言。记者在走访几家品牌蜂蜜厂家之后,厂家负责人都向记者反映,在媒体曝光之后,企业每天都要接到上百个消费者打来的电话,询问蜂产品质量情况。“虽然我们的产品是真材实料、能够接受任何严格的检测,但是在这种舆论环境下,还是会担心整个行业会遭遇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