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设备源头厂家

一站式商用厨房设备、中央厨房设备解决方案

产品中心解决方案项目案例了解我们

行业资讯

11-142018

螺旋藻遭变脸 经历“多事之秋”_螺旋藻,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

概要:   导读:保健食品屡被曝光,螺旋藻铅超标被质疑,国家食药监局的两次抽检结果大相径庭,似一把双刃剑,让企业痛呼不已的同时,使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      螺旋藻,消费者趋之若鹜之后成惊弓之鸟   
螺旋藻遭变脸  经历“多事之秋”_螺旋藻,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
关键词:  
  导读:利益熏心的黑作坊主为求财不惜用尽各种手段非法加工腐烂变质食物,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谋财害命,黑作坊,市场中的一颗毒瘤。
  
  黑作坊---湿巾篇
  
  您买过“响当当”、“喜洋洋”、“鑫源”牌子的湿巾吗?注意了,这些全是毒湿巾!4月12日记者获悉,一个非法生产毒湿巾的黑作坊被警方查获,该厂用劣质消毒水兑水日产10万片湿巾,全部流向沈阳的小超市和集贸市场。
  
  生产情景
  
  生产情景
  
  味呛:果味湿巾超刺鼻
  
  3月,皇姑区陵东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称发现一个可疑的加工厂,每天大门紧闭,不知道里面生产什么,地点就在陵东街东窑村北地附近。接到举报,陵东派出所、皇姑区食药侦查大队与工商部门前去调查。
  
  到了加工厂,便衣民警佯装路人敲门,无人应声。附耳细听,里面窸窸窣窣有些动静,确认里面有人后,民警继续敲门。里面终于出来一人开门,民警一拥而入。
  
  刚进屋,民警就闻到一股刺鼻的药味。厂内分了4个房间,里面有6个工人在做工。地面上摆放着集装箱、水桶、多台设备仪器。在最里面的房间,堆放着一箱箱的成品湿巾,顶到了天花板。
  
  民警拆开一箱湿巾,上面写着:“响当当”果味湿巾(十片装)。抽出湿巾,潮湿里透出的并非果味,而是难闻的消毒水味。包装袋背面印着制造商和卫生许可证号,和市面上销售的湿巾并无其他不同。箱子被分类放置,分别有“响当当”、“喜洋洋”、“鑫源”等多种品牌。
  
  料假:劣质消毒水浸泡
  
  民警在搜查中发现,该加工厂没有营业执照,属非法经营。另外,大水桶里装的是劣质消毒水,刺鼻难闻的气味就是从桶里传出的。“他们的消毒液不是按照标准比例配制的,而是用水勾兑后随意配制的,消毒设备也十分简陋!”
  
  大集装箱里,装满了正在浸泡的纸巾,机器设备上也卷着厚厚一卷新纸巾,肮脏不堪。
  
  该厂加工湿巾的过程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先剪裁,然后将一块块的干纸巾放在消毒液里浸泡,最后拿出来装袋,就可以销售了。工人们承认,纸巾是自行购买的廉价次品,包装袋是厂家印刷,他们只负责操作。
  
  经检验,该厂所用的消毒水严重不符合卫生标准,其配制比例不明。民警问工人消毒液是怎么配制的,工人的回答让民警们大吃一惊:“没有什么比例,像消毒水、香精我们都随便配。”此外,消毒的时间也远远不够,有的甚至把纸放进去,等湿透了就拿出来装袋了。
  
  质差:湿巾从里假到外
  
  经审查,去年11月,64岁的陈敏租下了这间偏僻的违建厂房,以此为窝点,雇用工人自行购买原料,印制包装箱、包装袋,生产伪劣湿巾。雇用的六名工人是东窑村的农民,没有健康证,没有正规工作服,直接接触湿巾。
  
  除了消毒液,湿巾的外包装袋上也存在很大漏洞。制造商写的是:满城县盎然纸制品厂。经核实,这是河北的一家加工厂,主要生产纸,但从未生产过湿巾,并且该加工厂已在多年前停止营业。右下角显示的卫生许可证号,也是造假,是自行编造的。而用于打包的纸箱上印的湿巾品牌,更是自己起的名字。为了吸引顾客,还特意起了些人们熟识又有特点的名字,比如:喜洋洋,响当当。
  
  利大:成本两毛卖四元
  
  “这些箱装湿巾拿到沈阳的多家批发市场,批给各集贸市场和小超市卖。一袋湿巾(十片装)成本2毛钱,批发给市场是1元多,卖到小超市零售就三四元一包。同时生产的十片独立包装的,能卖到5元钱。仅今年3月份,陈敏就获利10万元。该厂正常的运转中,一天能生产湿巾30多箱,每箱300多袋,每天生产1万袋10万片!一名工人表示,如果不被检查,他们打算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婴儿纸尿裤!
  
  据民警讲述,该加工厂使用的设备,每台2万元,陈敏一共进了3台机器。这在同行中,规模算比较大的。但陈敏非法经营,达不到卫生许可,消毒水配制不达标,反复利用、生产未经审批。成品湿巾起不到消毒的作用,在泡制过程中往往容易生长其他细菌,会对使用者的皮肤造成伤害。陵东派出所以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将陈敏刑事拘留。
  
  民警提示广大市民在购买此类产品时应认准正规厂家,到大型商场和超市购买,不要为了几元钱的便宜而造成对自身的伤害。
  
  黑作坊----鸭血篇
  
  南京查处鸭血黑作坊4斤鸭血加入化学物变20斤
  
  满地都是一直不会凝固的鸭血
  
  南京查处制售“膨大鸭血”黑作坊
  
  连日来,记者接到居民投诉称,在南京六合大厂丁家山路上,藏匿着一处黑作坊非法生产鸭血。前天,记者赶到现场暗访发现,该处鸭血作坊不仅无证无照,在生产过程中,还添加多种不明添加剂。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仅三四斤原料,加入添加剂后即可生产多达20斤的鸭血,“膨大”近5倍。随后,记者将这一情况向相关部门作了反映,证实该处确系无证无照黑作坊,当即进行查封,并将部分原料及用具扣留。本报记者梅建明
  
  令人作呕的制作现场
  
  窝棚内支锅煮鸭血工人说“卖到南京的店里”
  
  记者在知情人的指引下,来到位于南京六合大厂丁家山路一处隐蔽的平房,以购买人的身份敲门进屋,立即被一股刺鼻的血腥味熏得想呕吐。只见在三四间平房前,用石棉瓦支起的一块面积约百余平方米的棚子里,一鸭血加工场出现了。
  
  在靠围墙的一角,一口盛满水的硕大铁锅倚墙而建,炉膛里柴火正旺,一名工人正从地上搬起一塑料筐鲜红的已凝成块状的“鸭血”往窝里放。此时,尽管已是冬天,但作坊现场,不时可见苍蝇飞舞,有的沾在红血的固体上,赶也赶不走。
  
  在一旁,有十几个塑料桶,是老板用来装鸭血和煮好的血块的。记者看到,外面有的标签都没有撕掉,竟然全是装化工原料的桶。在泛着水花的锅旁,一名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先将鸭血调好,然后放进去煮,成块状后,捞起来放进塑料桶里,由老板运走。“我们做的时间不长,也就20多天,做好的都是卖到南京的一些店里。”一位老板模样的男子向记者介绍,他们刚开张,人手不够,量也不是太大,每天也就几百斤的样子。
  
  对于是否卫生的询问,这名老板自称,鸭血是从外地运过来的,又在这里加工,经过高温蒸煮,也是消过毒的,卫生应该没有问题。然而,在现场,记者看到,不仅煮的锅里非常脏,调制鸭血的用具也是随意扔在地上,同时,装运的桶都是装过化工原料的塑料桶,工人都是用手随意调制,一些带着血水和杂质的污水通过一根管道排出屋外,流进一条小河中,卫生很难有保证。
  
  4斤鸭血加“消泡王”用电动棒搅出20斤鸭血块
  
  在现场,记者目击了一名女工完整制作鸭血的过程,令人意外的是,制作过程中,她不断加入一种粘稠状的东西,并很快让鸭血凝固并有很好看的品相。
  
  只见女工从旁边拿来一只空塑料桶,往里面舀了两小铝盆自称是鸭血的“血水”后,开始兑入大量的自来水。然后,加入两铁勺食盐,开始用一根电动棒在桶里搅拌。因为搅拌,鸭血漂出了大量泡沫,这时,女工又随意舀了两铁勺白色液体状的东西倒进搅拌液中。
  
  记者询问这是何种原料,女工称,这是“消泡王”,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做豆腐经常用这种东西。果然,经过搅拌后,鸭血就基本处理好了。女工将其倒进一个方形塑料筐里,令人吃惊的是,鸭血倒出来之后,颜色变得异常鲜红,如同刚刚杀鸭放出的血一样。而上面仅仅漂浮少许泡沫杂质。女工用一块小木条板将表层的杂质去掉,一盆新鲜的鸭血原料就此完成。
  
  “十多分钟后,鸭血就凝固了,放进开水中煮,就成鸭血块了。”这名女工说。在耐心等了十多分钟后,鲜红的鸭血确实开始凝固,但其颜色仍较红润,一点改变也没有。将其倒进开水中煮,约十余分钟后,暗红色的鸭血块就新鲜出炉了。
  
  记者大致算了算,女工舀入约4斤鸭血,兑入盐、不明添加剂及水后,可以生产出一筐重20余斤鸭血块。
  
  “恐怖”的制作后场搜出多种化学添加剂
  
  随后,记者将这一情况向六合区质检、工商部门及公安部门进行了反映。很快,由质检、工商、公安以及当地街道组成的联合执法队迅速集结,直奔这家黑鸭血作坊。
  
  在工商执法人员的检查下,老板郭某拿不出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同样,也拿不出进货单。执法人员在查看了现场后认定,这是一处非法生产鸭血的黑作坊。
  
  在检查中,执法人员找到了不少标明“消泡王”的包装袋,后来,又找到了多袋这种添加剂。记者从袋上的使用说明看到,这种产品是豆浆制品生产中使用的食用添加剂。随后,民警在其暂住屋内又搜出了一大麻袋装有片状的化学品,上面的名称及出厂地址、电话等已被郭某用红油漆抹去,从反面记者辨出为“氯化镁”字样。记者拨通厂家的电话,一名工作人员称,这只是用于豆制品的添加剂。据介绍,诸如“消泡王”等做豆腐的添加剂,能让鸭血鲜嫩,品相好。知情人称,做鸭血这种东西,还可加入诸如某种胶类、明矾及碱类、面精粉等添加剂。
  
  ●何为氯化镁?
  
  为单斜晶体,有咸味,有一定腐蚀性。用于制金属镁、消毒剂、冷冻盐水、陶瓷,并用于填充织物、造纸等方面。其溶液与氧化镁混合,可成为坚硬耐磨的镁质水泥。
  
  记者调查
  
  真正的鸭血颜色暗内部粗糙有气孔且含水少
  
  鲜红的不会凝固的鸭血,以及一直保持鲜红颜色的凝固鸭血块,表明这些鸭血不同寻常。按常理推断,不管是鸭血还是其它动物的血,流出后不久就会凝固,且开始变为暗红色。那么,这些鸭血是从哪里来,又为什么不凝固呢?
  
  老板告诉记者,鸭血是他从山东冷冻着运过来,所以不凝固。但事实却是,摆在一辆面包车上的七八桶鸭血,没有冷冻,搬下来,同样没有凝固。
  
  巧合的是,相距约百余米远,正好有一家养鸭子并经常做鸭血的居民。他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多少斤鸭血就做多少斤血块,不会多出来的。“鸭血放出来后,加一点盐,过一分钟就凝固了。”该老板称,用开水煮一下,血块就做成了,不需要添加其它东西。”这位居民说。
  
  记者将掺杂有添加剂的成品“疑问鸭血”与直接宰杀后的“放心鸭血”比较后发现,从外观上看,“疑问鸭血”颜色显得较淡,“放心鸭血”颜色较暗。将两者切开,“放心鸭血”内部显得比较粗糙,有纹路,且有较多的气孔洞,含水较少。而“疑问鸭血”内部平滑,很难见到气孔,含水量高。
  
  黑作坊---豆腐篇
  
  作坊内生产设施简陋,环境恶劣。
  
  一名女工在作坊内忙碌着。
  
  ▲送豆腐的面包车驶出作坊所在地。
  
  生产设施极其简陋、卫生环境十分恶劣、产品根本不经检验……在朝阳区高安屯与通州区邓家窑交界处的一出租房内,有这样一家生产加工豆制品的“黑作坊”。这个“见不得阳光”的小作坊每天产出数百斤豆制品,产品所销往的地点则是王府井阳光菜市场。近日,本报记者对该“黑作坊”进行暗访,记录下了其生产加工和交易的过程。
  
  ■获得线索
  
  “边缘地带”藏黑作坊
  
  10月初,举报人向本报反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车来到“黑作坊”所在地。这里的周边及内部加工环境又脏又臭,也不知这里的豆腐流向了哪里,希望记者能够关注。
  
  据了解,2002年,朝阳区垃圾无公害处理中心建在了朝阳区高安屯村,为保证村民健康,整个村的村民都已被异地安置。
  
  举报人所说的“黑作坊”就位于朝阳垃圾无公害处理中心东侧不远处的一片房屋中。知情人称,这片房屋是一名男子在2005年盖建的,随后将其中的部分房屋租给了目前做豆腐的人。
  
  通州区邓家窑村委会工作人员表示,该作坊地处两区交界,“但具体属于哪边管,需要查看图纸才行”。
  
  ■暗访作坊
  
  取水井位于臭水沟旁
  
  10月14日上午,记者驱车从通州物资学院向北,穿过一片废弃的公寓后,在一条在建公路西侧两米高的路基下,终于找到了被举报作坊的所在地。如果不是有人指路,很难发现此地。
  
  作坊四周杂草丛生,通往这里唯一的道路是一条坑坑洼洼、仅3米宽的土路。作坊旁还有一条2米多宽的水沟,散发着恶臭。
  
  知情人介绍,臭水沟北则几米处有一口自备井,加工生产豆腐的水全部来自于这口井。
  
  加工者时刻保持警惕
  
  记者观察,豆腐作坊由几间只有窗户框而没有玻璃的出租房组成,面积大约50平方米,包括几名女子在内的六七个人正在里面忙活。记者靠近窗口仔细查看时,屋内一名男子快步走出,警惕地问:“你找谁?干吗的?”
  
  “路过的,想问厕所在哪。”记者回答。男子指向作坊西北侧,目送记者走过去,随后又跟上来“陪同”记者一同如厕。事后记者只好离开。
  
  经过准备,次日上午,第二名记者以找人为由来到作坊。刚踏进院门,院内的一条大狗不停狂吠,院内还停放着一辆尾号为“5808”的红色面包车。后经证实,该车用于每天送货。一名男子从西侧加工豆腐的屋里探出头,问记者找谁。
  
  “是×××介绍过来的,让我来找×××。”记者从容地作答。听是熟人介绍,男子终于让记者进了屋。
  
  生产“车间”苍蝇横飞
  
  屋里环境极差,地面上污水横流、满是豆渣,空气中散发着酸臭味,屋顶及四壁布满灰尘,大大小小的缸、桶、盆摆放凌乱,这些容器内壁都有一层厚厚的油污,大批苍蝇一会儿趴到上面,一会儿在空中盘旋……
  
  这里未悬挂任何营业执照。一间加工房内的两侧有三个灶台,灶台上放着煮锅,一根脏兮兮的水管一头直接放在一口煮锅内。灶台旁摆放着加工豆腐用的蒸布和木板,虽然很脏,但仍然还在使用。生产现场,两名女子和一名男子将加工好的豆腐一摞摞放入地上的白箱子里。距离白箱子不远处,装黄豆的编织袋被放在墙角,袋子已被污水浸湿。
  
  日产三无豆腐数百斤
  
  在灶台旁堆放着标有石膏的编织袋,工人不时从袋内将白色粉状物混入磨制好的豆浆中。
  
  据了解,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为使豆浆中的大豆蛋白凝结,需要用盐卤或石膏“点卤”,这样能使分散的蛋白质颗粒聚集到一块儿,成了豆腐脑后再挤出水分,就变成了豆腐。
  
  记者问工人为什么不用“卤水”点豆腐。工人说:“用卤水点豆腐,每斤黄豆只能加工出2.5斤左右的豆腐,而采用石膏,每斤黄豆却能加工出大约5斤豆腐。产量提高了,利润自然就高了。”记者询问其加入的石膏的种类,工人没有回答。
  
  另据一名女工介绍,“加工点规模有限,每天顶多生产500斤豆腐”。但除了豆腐外,这里还加工一些豆腐皮、豆腐泡等制品。
  
  “你们的豆腐都卖到哪儿啊?”记者问。工人回答说:“我们不知道,有专门的人送。”
 
  
  ▲面包车来到王府井阳光菜市场,车内男子开始卸豆腐。
  

  ▲面包车内男子将豆腐送进市场。
  

  ▲面包车内男子与市场内商户交易。
  
  ■追踪流向
  
  豆腐送进阳光菜市场
  
  通过几天的观察,记者发现,每天上午至中午,“黑作坊”进行生产和加工;豆制品经过晾晒后,次日凌晨4点多,尾号为5808的红色面包车负责送货。
  
  10月14日凌晨近4点,记者分两路驾车追踪面包车向何处送货。4点15分,“黑作坊”内的灯光突然亮起,透过门窗可以看到,一名男子正在向面包车上装货。随后,该男子驾车驶入朝阳北路,一直向西行驶。面包车对身边车辆十分警惕,经常变速行驶,甚至一度在绿灯时停下,“让”过长时间紧随其后的一路记者。
  
  40分钟后,面包车驶入王府井闹市区,拐入王府井金钱豹北侧第一个胡同内,停在了王府井阳光菜市场门前。此时,正是市场商户上货时间,市场门前送货车络绎不绝。5808面包车内的男子下车进入市场后,推出一辆手推车,将面包车上所载的成箱的豆腐放至手推车上,随后送入市场。男子往返了三次,送了约15箱豆腐。
  
  记者尾随送货男子进入市场,发现其将豆腐卸至市场内西侧的一家豆腐摊点。这些豆腐全是“裸体豆腐”,并无任何外包装。
  
  据“收货”的女摊主介绍,她家只卖石膏豆腐,如果想买卤水豆腐,只能到市场其他家购买。“石膏豆腐每斤1.2元,豆皮与豆泡每斤分别为3.5元和4元。”她还表示,送货男子是她家的供货商。记者询问这些豆制品产于何处,她表示对此并不清楚。
  
  在此过程中,有不少提着大袋小袋来买豆腐的人。经聊天得知,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周边餐馆。一名餐馆采购员告诉记者:“量少时,餐馆自己来买;量大时,让摊主送到餐馆去。”
  
  ■取缔遇阻
  
  区划不清难定谁来管
  
  记者向有关部门举报该作坊后,昨天下午,朝阳区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牵头,区质监局、区工商分局以及金盏乡政府综治办工作人员相继赶到作坊所在地调查。据金盏乡政府综治办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在行政区域图上查询,该豆腐加工作坊所在地并不属于朝阳区管辖,需要由通州方面再进一步核实。
  
  随后,通州区食品安全办、区质监局、区工商分局以及永顺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赶来。永顺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经向邓家窑村村委会核实,豆腐加工作坊所在地房屋应该是违建,但该处并不属于通州区邓家窑村,即不属通州区管辖。
  
  两区工商部门相一致的表态是,该加工点没有在他们任何一方进行过注册登记,可以肯定是无照作坊。
  
  ■相关规定
  
  豆制品企业必须要备案
  
  知名豆腐厂家白玉豆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安先生介绍,正规制作豆腐的厂商有着一条管理非常严格的流水线,黄豆、添加剂等做豆腐的原料都是由有资质并且检验合格的厂家进行配送的。做豆腐时,各种原材料都严格按照各种比例进行调配,在豆腐成型后,还要经过85度定时的消毒处理。最后,经过第三方出具对豆腐的鉴定合格证明后才能流入市场。
  
  根据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要求,2003年7月1日起,豆制品的生产、流通企业进入市场将实行准入制度,所有集贸市场一律不得销售来自小作坊生产的无包装豆腐。本市所有的豆制品生产企业必须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部门备案。豆制品准入制度将实行“厂场挂钩”,即全市豆制品生产企业要与各食品商场、超市、大卖场、社区菜市场、集贸市场、宾馆、饭店、院校食堂等签订购销合同,落实产销协议,建立并形成稳定的供应渠道,确保北京市场豆制品的安全卫生。
  
  黑作坊---小食品篇
  
  小食品黑作坊老板自曝来钱快:干3个月买辆别克小食品之所以接连“出事”,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正规军”的聚集,受利益驱动和监管缺失,黑作坊开始滋生,最终导致“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
  
  “唉,我跟你说,现在做小食品真的好难。”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的提问,老何甩了甩手,一副不提也罢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38岁的老何身穿棕色皮衣,留着分头,小眼睛,从外表上看,跟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没太大区别。只有在他说话或是思考的时候,眯成一条缝的小眼睛里,才会透出商人的精明与世故。
  
  在老何看来,郑州的小食品之所以接连“出事”,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正规军”的聚集,受利益驱动和监管缺失,黑作坊开始滋生,最终导致“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
  
  十八里河镇柴郭村村民“阿杜”介绍,黑作坊生产,往往投入少,收益大。“起步资金不过几千元,租个五六百平方米的厂房,临时招十来个人,一天能出上千件货。一个老板干了3个月,就买了辆别克轿车。开始还只是麻辣食品,后来发展到只要是吃的都能生产,有的还是‘名牌’。”
  
  老何本是江西人,因为妻子来自湖南省平江县当地盛产各种麻辣食品,随即进入小食品行业,后辗转来到郑州市,“从业”至今已经10年有余了。
  
  “虽然我人不算老,但是在这个行业干的久了,所以他们就叫我老何。”老何满嘴湖南口音的普通话,浓重得就像他周身散发出的麻辣味。
  
  2011年4月份,因为招工困难、成本增加等因素,老何把自己的麻辣食品作坊从江西南昌迁到了郑州。为了扩大产能,还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20多万元。
  
  “在我们业内有句话,做小食品的,如果在郑州赚不了钱,在别的地方也就不用干了。因为郑州有全国最大最有名的小食品市场,各地的经销商都会来这里进货,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老何所说并非夸张。由于河南是重要的粮食大省,人口大省,加上交通、物流业发达,经过多年发展,围绕郑州市及附近的新郑、中牟、新密、荥阳、新乡等地,已经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小食品产业带。
  
  以最为典型的郑州市管城区十八里河镇为例,其从1992年起开始实施“南白北绿”工程,即镇政府以南各村发展加工粉芡、粉条、粉皮和豆腐制品的白色副业;镇政府以北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业。随着白色副业渐成规模,来自全国各地的生产商纷纷在此开设小食品加工厂。截至2005年,该镇及周边地区的小食品产业已逐渐形成了一条集原料供应、食品机械加工与销售、印刷包装、物流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当地政府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十八里河镇紧挨着中州大道和郑新公路,向北到南三环2公里,向南到南四环不到1公里,到绕城高速不到5公里,向西到老107国道4公里,即使向东到京港澳高速直线距离也不超过10公里。更重要的是,与辐射全国市场的万客来食品城相距也仅4.7公里。
  
  “便利的交通、低廉的采购成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多重优势叠加,推动了小食品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十八里河镇的户籍人口仅有3万人左右,而小食品产业聚集后,外来人口达到了常住人口的数倍。”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老何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一场针对小食品加工厂的整治风暴不期而至。
  
  2011年5月22日,北京市查处60种不合格调味面制食品,有53种出自河南,其中36种集中在十八里河镇所属的郑州市管城区;7月12日,媒体再次曝光郑州和新乡十几家沙琪玛加工厂生产含“毒”沙琪玛。随后,郑州市管城区政府责令关闭十八里河镇及周边地区所有的小食品生产企业。
  
  “那时过来刚安顿好,就赶上整治行动,不管有证无证,都得搬走,我们被赶的东躲西藏,一下子就懵了。”老何说。
  
  老何的一个老乡,刚刚租了厂房,把生产机器通过物流发过来,眼看风暴骤起,干脆直接将机器转手他人,彻底不干了;老何的表弟,此前已经在郑州干了3年的小食品生产,被迫搬迁至新乡市,租了个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但因为证件尚未办齐就开始生产,遭到停产整顿,后来转行卖建材去了。
  
  迫于无奈,老何一度将自己在十八里河镇投产的食品作坊转移至河南省汝州市,然而春节过后,又悄悄地搬了回来,目前在一个“三不管”的地方。他承认,类似“回流”并非个别现象。
  
  “下面虽然可以办到生产许可证,采购原料还是得到郑州来,成本增加太多,但是这边一律停办生产许可证,实在是两难。”老何说。
  
  眼看着不少同行或者搬迁,或者转入地下生产,老何仍在“固执”地等待,但也有了更多的思考:“说起郑州的小食品,最红火的时候,外地产品纷纷假冒仿造,每件货品高出5块钱还很抢手,现在经销商一听说是郑州的牌子,便宜好多人家还不敢要。这样的变化令人痛心,教训也很深刻。”
  
  老何认为,长远来看,对于郑州的小食品产业来说,眼下经历的低谷未必是件坏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看到,今后食品生产的方向,就是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小打小闹小作坊肯定会被淘汰。政府如果处理得好,就会促进行业洗牌,推进转型升级,处理得不好,就会错失良机。”
  
  商家产家被泯灭的道德,监管部门的无力,使得食品黑作坊依旧做得风生水起。在道德无法起到控制约束作用时,监管部门应真正的用起法律武器,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的整治并不只是一时之风,而是应该长期的、严厉的进行。